院長信箱 | 員工專區 | 外網連結| 看診進度
   
健康檢查中心>保健新知>肝功能檢查真的有用嗎

 

肝功能檢查真的有用嗎

肝病是台灣最大的「本土病」,每年約有 5 千人死於肝癌、 3,700 個人死於肝硬化,加上肝炎及其他肝病過世的,台灣一年有 1 萬人死於肝臟的疾病。台灣有將近 300 萬個 B 型肝炎帶原者(但知道自己有 B 肝的大概只有 100 萬人), 30 萬個 C 型肝炎患者,這些人若不做定期的追蹤檢查或治療,有部份人可能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導致肝癌。
由於肝臟沒有神經,所以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當疼痛出現時,肝臟的腫瘤都已經很大,這也是為什麼肝癌的病人在求醫時,往往只剩下 3 ~ 6 個月的生命。相較於其他器官的癌症,肝癌似乎來勢洶洶,身旁人的不幸遭遇、或媒體的報導,讓愈來愈多的人了解肝病的可怕,甚至會主動到醫院做肝功能檢查,但是對診斷肝病的檢查卻一知半解,以為做了肝功能檢查就萬事 OK ,卻不知不同的檢查有不同的作用。
究竟應該做什麼樣的檢查?才能萬無一失,對自己的肝臟提供最好的保障。

你有肝病嗎?
首先,不能只做肝功能檢查,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肝臟的疾病,應該要做以下幾種檢查:

  • 肝功能檢查( GOT 和 GPT )
  • B 型肝炎和 C 型肝炎檢驗
  • 腹部超音波檢查
  • 胎兒蛋白檢查

李先生 37 歲,是 B 型肝炎帶原者,他去醫院抽血,做肝功能檢查,檢查結果 GOT和 GPT 都正常,他就認為自己肝臟應該很健康。直到有一天肚子很痛,在醫生建議下,才做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個十幾公分的腫瘤。李先生覺得很納悶,之前他不是做過肝功能檢查嗎?報告顯示他的 GOT 和 GPT 都正常,為什麼沒有檢查出肝癌呢?
台大內科醫師也是肝病治療學術基金會學術部暨治療部主任陳健弘表示, GOT 和GPT 指數只能看出肝臟是否正在發炎,但不能檢查出感染哪一種肝炎病毒,也不能看出是否有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嚴格來說, GOT 和 GPT 應該稱為「肝發炎指標」,而不是「肝功能指標」。
只知道肝功能檢查( GOT 和 GPT )正常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做 B 型肝炎和C 型肝炎的檢驗,才知道自己是不是 B 型肝炎帶原者或 C 型肝炎感染者。在台灣 B 型肝炎病毒是造成肝癌的頭號兇手(約佔 80 %),而 C 型肝炎病毒是第二號兇手(約佔 10 ~ 15 %)。更有數字顯示, B 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比率比非帶原者高出 150 倍。
因此,若發現自己是 B 型肝炎帶原者或 C 型肝炎感染者,就要進一步做胎兒蛋白和腹部超音波檢查,以確定肝臟是否有腫瘤。

篩檢肝癌的利器
張先生在美國紐約開餐館,他知道自己是 B 型肝炎帶原者,會不定期的做檢查。
最近一次的胎兒蛋白檢查是 26 ,與正常值 20 相較,是高了一點點,他也在美國做了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無異狀。為張先生做檢查的醫生也是台灣過去的移民,他建議張先生回台灣再做一次檢查。
兩個星期之後,張先生回到台灣,醫生為他再做一次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一個 3公分的腫瘤,為了進一步確認,也做了一次電腦斷層掃瞄,最後開刀取出這個腫瘤。為什麼前一次在美國的檢查說沒有問題?兩星期之後在台灣的檢查,卻發現一個 3公分的腫瘤呢?
這是陳健弘的一個病人,他解釋,美國的基礎醫學很進步,但是很少看到肝癌,所以處理經驗可能沒有台灣醫生豐富。基於稍高的胎兒蛋白指數,他們透過超音波和電腦斷層再一次檢查,果然發現一個腫瘤。所以,陳健弘強調,診斷肝癌需要多項檢查,最後做綜合判斷。
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檢查是目前篩檢肝癌的第一線工具,但兩者都有限制,所以需要共同配合,找出可能的肝癌腫瘤。
在統計數字上,有 70 ~ 80 %肝癌病人的胎兒蛋白指數會升高,有 20 %的病人不會升高。有三分之一小型肝癌(小於 5 公分)病人胎兒蛋白也不會升高。因此,胎兒蛋白正常,不一定代表沒有肝癌。超音波檢查不痛,也沒有副作用,而且檢查肝癌的敏感度也很高,所以成為醫生診斷肝病的第一線影像檢查工具。但超音波也有極限,例如有些腫瘤長在超音波監測的死角,腫瘤太小也掃不到。
此外,超音波也決定在操作者的經驗和用心程度。長庚醫院肝臟外科醫生鄭隆賓建議,做超音波檢查一定要找可靠、認真的醫生。因為醫生的判讀會影響診斷結果。研究發現,一般肝癌由一公分長到三公分,最快需要 4 ~ 6 個月,而超音波可以發現一公分左右的腫瘤。所以,如果第一次做超音波沒照到的腫瘤, 4 ~ 6 個月再照一次,腫瘤應該還在三公分以下。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建議肝癌高危險群,應該在 4 ~ 6 個月之間要做一次超音波和胎兒蛋白檢查。

其他的檢查工具
鄭先生最近全身倦怠,常常很累,原本有喝酒的習慣,但已經戒掉四個月,精神反而更差。經朋友一再勸說,終於去找醫生檢查。醫生為他做了全部的檢查,包括肝功能檢查、 B 型和 C 型肝炎檢查、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掃瞄。除了胎兒蛋白是 330正常值是 20 )外,其他一切都正常,醫生覺得很納悶,為什麼胎兒蛋白那麼高,
但其他都正常?
於是再為病人再做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發現一個 0.6 公分的腫瘤,連醫生都不敢相信會找出一個 0.6 公分的腫瘤,再做血管攝影,才確定真的是一個肝臟惡性腫瘤。醫生表示,這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個案,能發現一個 0.6 公分的肝腫瘤,而當時唯一的證據是胎兒蛋白偏高,但這是超音波無法偵測出來的,所以才借助其他檢測儀器。
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檢查能初步篩檢肝癌,但有時候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來診斷,因為沒有一種檢查能百分之百找出所有的肝癌。
電腦斷層是利用 X 光透視的原理,配合電腦,將人體結構由上而下,一層一層的顯示出來,它能夠診斷腫瘤的位置和數目。在做過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檢查之後,仍然不能判斷是否有腫瘤時,電腦斷層是最好的第二線檢查工具。
血管攝影是從腹股溝找到股動脈,插入一根細長的管子,向上沿主動脈到肝動脈,打入顯影劑以後,連續照像。血管攝影能幫助醫生鑑別肝腫瘤是惡性的肝細胞癌、還是良性的肝血管瘤。超音波、電腦斷層與血管攝影對於肝癌的診斷是相輔相成的。肝穿刺通常是採局部麻醉,在超音波指引或定位下,進行穿刺,取出一小部份的肝組織或肝細胞,檢查病人是否有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肝穿刺不會對肝病有不良影響,反而可幫助醫生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法。

高危險群的追蹤檢查
陳先生是 B 型肝炎帶原者,他知道自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所以每年做追蹤檢查,做了六、七年,狀況良好,認為自己應該沒事,所以就偷懶停了五年。直到有一回肚子痛回醫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個十幾公分的腫瘤,而且已經破裂,不能開刀。醫生表示,這種個案常常發生,許多高危險群會長期追蹤,但就在偷懶或疏忽的那幾年會出現腫瘤。病人常在「會這麼倒楣嗎?」的疑慮中發現肝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癌症最好的方式,若有症狀才發現的肝癌很少是早期的,但是定期追蹤檢查而發現的肝癌,常常都是早期的。因為肝這個人體最大器官的構造特殊,外覆一層膜,即使有了腫瘤,但不到膜破掉前,病人通常不會感覺腹痛。
所以屬於肝癌高危險群的人,一定要做定期、密集的追蹤。 20 歲以後要每年做檢查, 40 歲以後每半年就要做檢查,因為肝癌高危險群容易在 40 歲以後發病。鄭隆賓則表示,這些高危險群,最好每三個月就做一次檢查,最慢六個月,包括肝功能減查、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掃瞄。
陳健弘也建議,篩檢可以找一般科醫生,若有問題要找「肝膽專科醫師」,有「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專科醫師證書的就是合格的專科醫生。

肝癌高危險群

  • B 型肝炎帶原者
  • C 型肝炎感染者
  • 有慢性肝炎者
  • 有肝硬化者

家族中曾有人罹患肝癌如何看肝臟驗血報告
驗血是判定是否有肝臟疾病的第一步,從驗血報告可以看出幾個重要的參考數值:GOT 和 GPT 指數、 B 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 C 型肝炎抗體、及胎兒蛋白。

GOT 和 GPT
GOT 和 GPT 是肝細胞內的酵素,肝細胞一旦受損或壞死,酵素就會跑到細胞外而進入血液裏, GOT 和 GPT 的數值因此會升高。所以,這兩個數值只能代表在抽血檢查時,肝細胞有沒有發炎或壞死。
GOT 和 GPT 的數值在每一個醫院會不太一樣,從 25 ~ 40 都有,所以一個數值 35 的病人在上限 40 的醫院是正常,在上限是 25 的醫院是高。所以必須知道醫院是用哪一個機器、用哪一種試紙,通常在檢驗報告都會附上一個正常參考值。

B 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
B 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有一層蛋白質,稱為「表面抗原」,人體製造出來對抗抗原的物質稱為「表面抗體」。「表面抗體」能中和「表面抗原」,具有保護作用。
因此,當檢驗報告出爐,說你「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者,表示體內有 B 型肝炎病毒,是 B 型肝炎帶原者。反之,「表面抗體」呈陽性反應者,表示你可能曾被 B肝病毒侵犯,但身體成功抵抗病毒,形成抗體,有抗體保護,以後就不用擔心 B 型肝炎病毒的威脅。

C 型肝炎抗體
目前醫學上能檢測的 C 型肝炎抗體並沒有保護作用,因此, C 型肝炎抗體呈陽性反應者,表示曾感染過或現在正感染 C 型肝炎病毒,卻不能對 C 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作用。
至於 C 型肝炎抗體呈陰性反應者,表示沒有感染過 C 型肝炎。

胎兒蛋白
胎兒蛋白是在胎兒時期才會分泌,出生以後這種分泌的功能就會消失,所以正常成年人的胎兒蛋白是相當低的。但是肝癌病人不知何種原因又會將此分泌功能打開,因此在肝癌病人血中,可以偵測到胎兒蛋白升高。
胎兒蛋白的數值會隨著不同的檢驗方法而略有不同,因此要找出檢驗單位的標準值而加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