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信箱 | 員工專區 | 外網連結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衛教天地>>藥物資訊>認識輪狀病毒及其疫苗
 

認識輪狀病毒及其疫苗

文:藥劑科 吳錦生博士

輪狀病毒(Rotavirus)是一種RNA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外觀呈現類似輪子的形狀而得名。1973年在澳洲首先被發現,是造成全世界兒童嚴重脫水性腹瀉最普遍的原因。病毒的外表有兩種重要抗原,一種是被稱為VP7的醣蛋白(或G蛋白),共有14種血清型,其中G1、G2、G3、G4最常見。研究顯示台灣地區的輪狀病毒以G1-4血清型最為常見,其中又以G1型最多,其次為G3型。另一種抗原是被稱為VP4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質(或P蛋白),共有20種血清型。這兩種抗原的不同血清型,都可引起特異性的免疫反應。
在美國,5歲以下兒童每年約有7萬名因感染輪狀病毒住院、50萬名到基層醫療院所就診,以及約100名死亡。幾乎所有兒童在5歲前都會感染輪狀病毒。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約有1.5億名兒童受到感染,並造成100萬兒童的死亡。潛伏期約24至72小時。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與水樣腹瀉;雖然症狀種類繁多,但兒童多半會經歷發燒、胃腸不適與嘔吐,同時伴隨著大量水樣腹瀉,有時一天多達數次,嚴重的案例會造成一天20次以上的嘔吐或腹瀉。症狀通常會持續3到9天。發病初期出現如感冒樣症狀,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發病的初期,發熱和嘔吐是最常見的表現。約20%至40%的病例會有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等)。這時候輪狀病毒可藉由飛沫而傳染。幼童感染後容易出現體重急遽下降,嚴重的嘔吐及腹瀉會引起脫水、抽筋、電解質失衡及酸中毒等現象,危及性命,甚至引發尿布疹與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輪狀病毒感染症並無特別的抗病毒療法,罹患輪狀病毒的兒童通常會接受控制症狀與疾病併發症的支持性治療(如補充失去的水份及電解質)。
無論居住在何處,所有社經階層的兒童都有可能感染輪狀病毒;然而,2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通常最高(6月至3歲的嬰幼兒居多),同時他們罹患嚴重疾病的危險性亦最高。兒童在出生後的前幾年,一般都會發生幾次輪狀病毒感染;經數次感染後,兒童便會逐漸對不同型的病毒產生免疫力。而輪狀病毒從病童糞便中排出會有10天之久,故若家中還有健康兒童,在這10天內都要小心被感染。
輪狀病毒感染在整年都可能發生,在台灣其感染高峰期是在一、二月間,即農曆過年前後為其傳染高峰期,故輪狀病毒腸胃炎又稱冬季腸胃炎,患者以6個月大至2歲嬰幼兒為主。由於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傳染途徑以糞口為主,且2歲以下嬰幼兒為高危險群。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在預防輪狀病毒感染上是有些許效果,而目前已有自費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上市,滿6周之嬰兒即可服用,能更直接有效地預防其感染,有意之家長可洽詢本院小兒科。